大热电影点映票房创新高!你支持大规模点映变“惯例”吗?

这个暑假,观众对点映不再陌生,基本上近期出圈的电影,都提前做过点映。尽管点映不是新鲜的尝试,但像这个暑假档如此大规模点映,还是头一回。近期大热电影《孤注一掷》通过三天的大规模点映,便获得了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,直接刷新中国影史点映纪录。

《孤注一掷》刷新中国影史点映纪录。

不过在这傲人的成绩背后,也引来了争议。根据猫眼给出的数据,《孤注一掷》点映的三天(8月5日-7日),排片占比分别是15.4%、21.2%和24.4%,在点映的第三天,它的排片比甚至比正在公映的《巨齿鲨2:深渊》(排片比23.3%)还要高。于是在点映期间,《孤注一掷》的豆瓣页面引来了部分用户的批评,他们指责这部电影打着点映的名义在公映,扰乱了市场秩序。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撰文拍视频试图为《孤注一掷》的点映行为辩护,认为这符合市场规则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事情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?如果大家对大规模点映无法达成共识,未来再有点映爆火的影片,想必还会招来非议。

01

一直在流变的点映

让我们先厘清何为点映:点映相对于公映,就是只在个别城市,个别影院的预先放映。用通俗的话解释点映,就是选择在个别的地方影院,预先放映还未正式上映的电影。点映的“点”在中文中非常有画面感,相比于“面”的公映,点映在概念上就给人小和少的暗示。而大规模点映,在部分观众的眼中有点像“巨大的小”,词义混乱、名不符实。然而,回顾下国内点映的发展,其实一直在流变。

往前追溯,点映本是源于好莱坞,2002年在国内开始试行。根据《中国电影市场》去年刊载的《国内电影点映的历程回顾与现状》(以下简称《点映回顾与现状》)所写: 2002 年, 张艺谋的《英雄》有意角逐第 75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, 然而官方规定只有在本地放映超过7日才能获得参赛资格, 因此片方在深圳做了7天的点映活动。中国大陆最早的点映活动,其实是为了评奖而开始的。

随着《英雄》的口碑和票房双丰收,点映的方式慢慢开始被电影发行方留意。2006 年, 由赵本山和宋丹丹出演的《落叶归根》选择在沈阳为代表的东北城市路演和点映,随后该片也有到南方广州点映,当时还组织了一个105人的观影团,由全国各大院线、影院以及专业影视制作发行机构负责人和广州6家媒体记者组成。这在当时是较为新颖的营销方式。尽管有《梅兰芳》《集结号》这些电影开展过点映,但点映产生的效益真正开始变得诱人,还是得从网络购票和网络口碑真正辐射到观众日常生活说起。

如《点映回顾与现状》记述:伴随着网络票务平台的发展和在线购票行为的普及, 电影营销活动与互联网的结合愈加紧密。网络社交平台成为口碑传播的中心, 电影发行方开始纷纷通过各种方法抢占“新高地”。在这种背景下,电影点映的放映范围由局部扩大至全国。2014 年国庆档电影 《心花路放》 ,发行方与网络售票平台合作, 提前两周开启第一轮点映。 在获得口碑好评后, 发行方选择乘胜追击, 于当年9月21日进行千场二轮点映, 又于 9 月 27日进行辐射全国的大型三轮点映, 一举成为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点映活动。 《心花路放》 能获得11.69亿元,跟该片前期点映搭配的营销宣传密不可分。

2018年的《我不是药神》,2019年的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这两部创造过票房奇迹的电影,当年也是通过点映,积攒口碑,随后引起观影热潮。从2018年开始,点映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暑期档影片的固定操作。不过当时的点映跟公映的规模比起来还是小不少,比如点映会选择在周末下午的部分影城有限点映一两场,观众错过了就得改天。但从《八角笼中》开始,该片从6月中旬持续到7月初,场次之多、时间之长、范围之广,让很多没搞清楚的观众以为该片早已公映。部分观众对《孤注一掷》大规模点映的不满,其实从《八角笼中》已经埋下。

02

大规模点映是看不见的手”决定

如此近似公映的大规模点映,导致部分观众产生抵触情绪。2018年《我不是药神》点映期间,也受到了当时同期影片《动物世界》粉丝的不满。

至于是否违规,南都记者咨询电影行业从业者“连城易脆”,他科普道:“大规模点映并非片方一厢情愿就可以做到的,片方在跟中影和华夏申请密钥,经过报批后能做的其实是设置点映的条件,点映的时间(几点到几点可以开放,一个场次密钥的限制)、点映的范围(全国不限影院的点映还是特定的城市点映)、点映的版本(例如:《封神第一部》点映仅限IMAX、杜比影院、CINITY)。至于排片多少,是电影院决定的。电影院更愿意排热度高、观众认知度高、购票率高、上座率高的电影。能够大规模点映的电影需要质量相对过硬、预售成绩较好。理论上来说这是一种市场选择。”

另一位电影行业观察自媒体“电影温特”透露:“点映是影院排的片,影院利益最大化最能赚钱就排谁。正式公映的电影卖得不如点映的片子才会被影响了排片。不是某部电影定档了这周,这周就是专属他们的,别人不能来点映。市场是大家的,不存在扰乱市场规则。”

仔细分析《孤注一掷》的点映时间,“连城易脆”认为:“当周新片只有《巨齿鲨2:深渊》和纪录片《雪豹和她的朋友们》两部新片,全国有11000家电影院,8万块银幕,市场绝对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添加一部《孤注一掷》。而且点映第一天,15.4%的《孤注一掷》获得了当天34.1%的票房成绩,可见观众是想看这部电影。超前点映并没有抢存量市场,而是扩大了增量市场,把蛋糕做得更大了,本质上是皆大欢喜的事情。”

简而言之,大规模点映是规则之内正常的市场行为,排片多是影院和观众双向奔赴的结果,如果只是片方一厢情愿,点映反而会引来反噬。今年暑假档也有电影在点映后惨遭撤档,原定于6月30日的《透明侠侣》正是在点映过后选择撤档,除了因为当时《消失的她》《八角笼中》过于火爆,还跟本片点映反响平平有关。点映作为一把双刃剑,它的点映反响如何,影院都看在眼里,这将直接影响它正式公映首日的排片占比。所以目前的一个共识:敢点映的大概率都是品质足够过硬的国产片。

03

点映的隐性福利

关于本次点映的争论,其中一点还在于点映期间的影片,无法在豆瓣上显示分数。虽然猫眼评分会显示点映分数,但对于一个评分能轻易到八九分的平台,影迷们多少对它的分数有所保留。点映期间的豆瓣评分窗口期,客观上是隐藏了负面评分。

基于商业机密,豆瓣没有公开自己的评分细则和开分门槛,但豆瓣一直在通过算法、通过人工审核的方式过滤掉部分有水分的评论,来让评分更具参考性。目前不少电影在宣发时,都会用自己的豆瓣评分作为营销卖点,变相承认了该平台的分数多少会影响自己的票房。于是民间出现了很多控评控分的灰色操作。

比如部分电影会在点映阶段和观影团合作,观影团以较低或免费的方式吸引观众,但会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,让参加者给影片好评或者影片公映后再发差评,达成目标的观众有时候还会给到相应的奖励。而对于没有达成任务者,观影团人员还会私下联系对方。虽然整个过程没有强制性,但软性施压对大部分得了便宜的观众来说,都会选择配合。豆瓣为了尽可能防止水分刷分(尤其是热映影片),在开分时间点上是经过很复杂的考虑的。

当然,也有人认为点映蹭豆瓣评分窗口期的说法站不住脚。“电影温特”认为:“豆瓣开分对商业电影的票房影响并没那么大。”截至发稿,在豆瓣上近30万人看过《孤注一掷》,票房20多亿;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豆瓣45万人看过,票房却只有6700多万。变相说明了,这个平台更多是体现了文艺青年的趣味,很多下沉受众其实不用豆瓣这个平台,他们更相信身边人的口口相传(点映正好可以让影片在公映前,有时间口碑发酵)。点映能赚到豆瓣评分不开分的隐性福利,这个说法属于半对半错,它能暂时让低分延后展示,但同时也会让高分不被人得知。

点映真正的隐性福利在于公映第一天的宣发。点映期间的票房是算进总票房的,换言之公映第一天的票房包含了点映票房。比如《八角笼中》完全可以宣发时说首映当天破了4亿,这会让很多不知道点映和公映区别的观众,以为本片是超级爆款。如果点映成绩好,还可以单独拿点映的成绩来做宣发,《八角笼中》和《孤注一掷》前后上映的两部电影,分别都用“刷新中国点映票房纪录”为宣传卖点,而两者点映规模,一般观众是不会去查。

当然,以上点映的操作全都是符合市场规则,无可厚非。但这种符合规则,更多是源于规则的不明确下的结果。目前有关部门以及现有法律并未对点映作出明确的规定,哪怕最终排片权在电影院,但是片方如果要变换点映策略,很多时候影院是反应不过来。紧急撤档和提档都会让影院之前做的物料不能用,且要重新统筹新的排片。哪怕这是市场行为,片方和院线未必能做到对等。

到底是需要明确点映规则,还是说维持现在这种灵活安排,这交给电影行业共同决定。未来,还会有不少大片试图复制《八角笼中》和《孤注一掷》的点映奇迹,估计还会有部分观众提出质疑,非得要辩清大规模点映不能是公映的理。面对如此“较真”的观众,电影行业真的可以用一句“观众外行”来结案陈词吗?

采写:南都记者 刘益帆 实习生 冯钰炫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南非印刷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