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他们,要跨过最高的山,探索最远的海,触及最闪耀的星辰。他们,“俊”朗健劲,也有“君”子之范。他们的名字用荣耀铸就,他们是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,让我们共同走进优秀河南籍军人的故事,看他们如何用凡人身躯守护山河锦绣。
大河网讯 八月的新疆,烈日炎炎,激情似火。新疆军区某红军团营区,阵阵呐喊声划破长空。训练场上,侦察连的战士们正在进行攀登、滑降等课目训练,锤炼侦察兵作战技能。
“要注意动作要领,善于运用腰腹力量。”六班班长孙源一边讲解一边演示,敏捷的动作、矫健的身姿,飞檐走壁如履平地,赢得了战友们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。
【资料图】
说起孙源,战士们都被他不服气、不言败、不放弃的精神所感动,直言他是训练场上的“拼命三郎”,是标兵中的典范。
“侦察兵是作战行动的‘尖刀’,而我要做‘尖刀’上的‘刀尖’!”密密的汗珠布满黝黑的脸颊,却遮不住那坚毅的眉眼,河南籍士兵孙源用汗水和热血践行着入伍时的铮铮誓言。
初露锋芒:侦察兵是战场上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
“军人是人民的守护神,是我心目中的英雄,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!”从小,孙源就有了崇军尚武的梦想。
2015年9月,17岁的少年孙源如愿参军入伍,满怀着新鲜与激动投入了训练。然而,没过多久,他就遭遇了打击——新兵连训练到两个多月的时候,孙源翘首期盼的实弹打靶终于到来,兴奋的他按照射击要领:三点连成一线、屏住呼吸、扣动扳机。
“射击差一点就不及格,来到军营,才发现自己离真正的军人差距有那么大!”第一次打靶失利让孙源倍感沮丧,同时也激起了他不服气的倔强:“别人能做好,我也能,还能做得更好!”
尖刀锋从磨砺出,千锤百炼不卷刃。为了做到最好,日常训练中,孙源永远是最拼的那个,不断给自己加压加量,总要比别人多练几遍、多跑几趟、多爬几次,每天都把自己“折腾”得精疲力尽。几个月下来,虽然皮肤黑了、人瘦了,但射击成绩却直线上升,在连队组织的一次射击比赛中,他凭借刻苦的训练崭露锋芒,勇夺第一名,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。
“不惧挫折与挑战,才是军人的本色。”这一刻,孙源知道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。
尝到训练“甜头”的他,更加拼命地投入训练中。2017年,孙源参加师预提士官集训获总评第一,被表彰为优秀学员;参加团“精武杯”比武竞赛获义务兵组全能第一名。孙源说:“侦察兵作为战场上的‘千里眼’‘顺风耳’,必须练就过硬本领。”
崭露头角:学会无人机 成了名副其实的“放鹰人”
在训练中飞速成长,在挑战中越战越勇,孙源不断地超越自我,激发出无限潜能。
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,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列装部队,对官兵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孙源和战友一起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
信息化战争中,无人机就是侦察兵的“眼睛”,帮助他们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。不甘人后的孙源,主动开始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。为了尽快补齐能力短板,他白天与战友一起训练,晚上独自打着手电筒练习飞行,每天只睡4个小时。
“无人机刚配下来的时候,大家都是什么都不懂。但是学飞无人机的技巧,可能在未来战场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。”每天加班加点去研究的孙源想努力当个“放鹰人”,拥有在千里之外就可以击毁敌人目标的硬本领。
“那时连做梦都在想着练习。”有付出就有回报,付出越多技能越精。2021年,孙源参加部队比武,勇夺武装攀登第一名、无人机目标识别第一名、高速察打一体无人机障碍赛第二名,实现连队在无人机课目上零的突破。
全力以赴:要做新时代的中流砥柱
从军八年,受伤是家常便饭,孙源身上常常新伤叠着旧伤,或大或小的疤痕诉说着一个个精武强能的故事。
2020年,正在进行课目演示的孙源突然感觉腰椎一阵剧痛,尽管疼痛难忍,但他还是咬牙坚持完成了演示。到医院检查后,医生诊断为腰椎断裂,警告他停止高强度训练,战友们也劝他不要硬撑。
“只要心还在跳,我就还能练!”仅仅休养三个月后,孙源就义无反顾投入到急训中。
当年9月,孙源前往西藏执行任务,在任务期间他以身作则,时刻把能打胜仗作为训练的唯一标准,积极研究训练方法,提升单兵在高寒缺氧条件下的作战能力,其训练方法被部队广泛推广学习。
记者了解到,参军八年来,孙源获奖十余次,荣立二等功1次、三等功2次,被表彰为红军师传人。谈及未来,孙源坚定地说:“作为一名军人,就要百折不挠、勇往直前、敢打敢拼,成为祖国的中流砥柱、人民的钢铁堡垒。”(董蕾)
关键词: